《广西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16-12-16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在无锡:一辈子,和你浅浅深深地聊天


作者:◎徐雨桐(数学与统计学院2015级本科生)






  (摄/大学生通讯社:徐雨桐)


  从桂林起飞,降落在上海,伴着地下铁的人流碰撞与地面车流的停顿起合,我拖着疲倦的躯体奔赴上海站。在车站人潮中来回穿梭,候车室那短短的驻足,才反应:我,就要回家了。相比国际化的上海给予人们的便利、拥挤与钢铁森林的冷漠,太湖之滨的无锡,像后花园,像街角的暖光咖啡店,永远充满温情和水。
  春日:在鼋渚目睹无锡气度郭沫若在《蠡园唱答》中写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在锡生活19年,这或许是第一次切身体会春日鼋渚的旖旎。抬眼望去,太湖浩荡无涯,目穷波远。晴天云蒸霞蔚,舟如孤鹜,腾飞在云烟之间;想像雨天烟波浩渺,渚隐凫现,轻舟如一片苍茫中散落的墨点;又想风急浪高时,万浪桥头厉风嚣涛,排浪飞花,置身其中忘乎所以。阳光下,远处樱林与碧波相辉映,于此观涛,我目睹的是太湖赐予无锡的气度。
  春日里的一人游,我在浪花与樱花间转换。有太湖山水作陪,樱花为伴,用镜头为风景作画。此时我想让时光流地慢些,就想伴着波涛,说说你我,聊聊无锡……夏日:在百巷崇安聆赏江南音韵《无锡景》的旋律常让人对无锡小桥流水,深巷人家的形象深信不疑。可初次去无锡的人常被城中心高楼林立弄乱了感觉。一面古朴,一面摩登是崇安的写照。崇安百巷在岁月沧桑中铸就的斑驳,是无锡独有的、无声的文化痕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东林书院的精神誓言。在无锡的梅雨季,走在学前街一带的街巷里,确实风雨声、读书声是耳畔的固定声音。路口报亭里的爷爷正读报,街角柴爿馄饨的叫卖,一静一动在砖瓦砌造的老街竟如此和谐;伴随着瓦房中收音机传出的评弹咿呀与偶尔卖白兰花的老太太的叫卖声,此时百巷崇安最富吴音韵味。这时候,才明白老城老街的好,耳畔纯净,这些声音都是根深蒂固的软糯江南声音。
  秋日:在钟书故居探寻金匮仁风无锡名人故居多见于学前街。老宅中景致似苏州园林般灵雅,簇拥在一起,为今日车流中的街道着实增添了许多文化的厚重,钱钟书故居便在此。故居仅开放前院的七间房,唯一好处就是藏于深巷,更见得幽深,由此又似乎映照到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我毕业于辅仁高中,倒溯九十载,校友钱钟书也在此求学。《论语》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古训似乎伴随了每一代辅仁学子的求学生涯。待学似友,待妻以仁,先生留给后辈的不仅仅是如《围城》《管锥编》这样的书著,还有那一段令人歆羡的“钱杨恋”。或许是杨绛先生的仙逝,让世人更清楚那一段旷世爱恋,那一刻的离去,如秋日落叶,叶落归根,未尝不是一种团圆:钟书先生、杨绛先生、钱媛终于重聚。而那,便是所有读者心中的《我们仨》……冬日:蠡湖畔,给咖啡般的生活加点糖无锡的双眼一在太湖,另一只在于蠡湖。夜幕降临时,也是蠡湖畔华灯初上时,饱腹的无锡人在安逸的驱使下步入蠡湖之滨,享受光影声乐交织的圆舞曲。无锡大剧院似鸥鹭,飞向九天播撒律动。滨湖商业只是安静迎客,门面简单而不失格调。寻一家令我驻足的店,让我把纷繁思绪和世故内心暂时寄存于此。一杯咖啡,一份糕点,一曲民谣。一切似糖与奶调和着生活中那令人提神的苦味,人群熙攘欢谈……一面幕墙,墙外桨声灯影,墙内温暖闲适。家在无锡,家中生活,城中风景。
  无锡,像是红颜知己。想像小馆光线昏暗,和你最平常地相遇,没有相思入骨、海枯石烂,手里一杯咖啡,你我眼神平静,聊昔日情网,谈儿时嬉闹,讲最真实的无锡故事。
  华灯退去,和无锡城的聊天就到此。结束时没有拥抱,也没有亲吻,一声对家乡和亲人的“多保重”,恰似和你重逢的那句开场白:“最近还好吗?”
  无锡的四季,平铺直叙如长篇小说,小城故事喜乐常伴。
  我的无锡,似散文。愿和你,一辈子,浅浅深深地聊天……

广西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737次访问,全刊已有11165785次访问